东阿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难老泉二次分水和都江堰之比较宋晋祠之五 [复制链接]

1#
在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http://m.39.net/pf/a_4491871.html

本系列文章有一篇《古智伯渠在哪里?》,论述了宋前古晋水北派(古智伯渠)位置在赤桥村西、卧虎山根下;以及新智伯渠的开凿在年,由平晋县令陈知白带领当地人民完成。(点击阅读~《古智伯渠在哪里?》)

陈知白何许人也?晋祠碑刻《重广水利记》(年由太谷县令公乘良弼撰文刻碑,碑沦亡,碑文存于明嘉靖高汝行《太原县志》)记录了他的家世:“(陈)君名知白,字仁权。故相国文惠公之孙、今盐铁副使公之子。”正是当时盐铁副使陈述古的公子,已故宰相陈尧佐的孙子。

前文《难老泉的开掘(宋晋祠建设之三)》论述了来自四川的水利专家陈尧佐在~年间知太原府,指导开掘难老泉、完成圣母殿工程,为刘太后60大寿献上一份厚礼。陈尧佐随即被刘太后调回开封,参与《真宗实录》的编撰(又是一个需要绝对信任心腹官员的职位),其后任命为副枢密使(副相),正式进入大宋朝政治中枢。年刘太后去世、仁宗亲政后,对于刘太后任命的内阁全部罢黜,陈尧佐外放。年,仁宗的另一位庶母(对仁宗有抚育之恩)杨太后去世,陈尧佐因其精通园陵工程及祭祀礼制,再次被任命负责杨太后园陵的修建以及祭祀布置,并因此得到宋仁宗嘉奖。

盘点陈尧佐参与皇家园陵及祭祀工程有三:1、年参与真宗陵寝营建;2、~参与刘太后祖籍地太原晋祠的刘氏祠庙营建(刘太后去世后改为圣母殿);3、年参与杨太后园陵营建及祭祀布置。

年,陈尧佐二次拜相。

年,陈尧佐去世,年八十二。追赠司空兼侍中,谥号“文惠”。正是晋祠《重广水利记》碑刻里的“故相国文惠公”。

陈尧佐长子陈述古,仁宗时曾任三司盐铁副使,河北都转运使。正是晋祠《重广水利记》碑刻里的“今盐铁副使公”。

陈知白,查历史典籍,名不见经传,即使近年来多位学者研究北宋四川阆州“三陈”家族,陈知白也未见记载,只能从他的堂兄弟陈知俭、陈知章、陈知和等人的名字中可以看出,陈知白确属“三陈世家”,他在太原晋祠留下一抹高光,欻然不见。晋祠《重广水利记》的记载,可以为北宋“三陈”家族研究补阙。

陈尧佐~年知太原府,北修汾河柳溪,南掘晋祠难老泉,建圣母殿。33年后,他的孙子来平晋县当县令,在晋祠难老泉分水,北引难老泉灌溉田亩,是巧合吗?还是来完成他祖父未竟的分水工程?

这个问题暂搁置,我们先看看陈知白是如何分水的。《重广水利记》详细记录了陈知白带领当地人民的分水的过程以及分水后的格局,笔者在前文《古智伯渠在哪里?》中,全文翻译了碑文。为更加直观起见,再标注分水图如下:

按北宋《重广水利记》标注分水示意图。

A、水源难老泉

1、南河,分水量1.5分;

2、中河,分水量1分;

3、陆堡河,分水量0.5分;

4、未命名河,分水量4分;(今已湮)

5、今智伯渠、分水量3分;(以上五河共10分)

6、龙门堑:连通南北二水系的通道。(今已湮)

与今难老泉四河(明清时期的“四水清畴”)相比,多了一条“未命名河”。这条河不知湮于何时,但当时的分水口(龙门堑北口也在此)遗迹现在犹存,即在今流碧榭东、会仙桥南,智伯渠拐弯处东岸,至今还留有缺口。

箭头所指处为“未命名河”及“龙门堑”分水口。

龙门堑在清康熙时还在,杨二酉曾误陷龙门堑,路人嘲笑,杨公随即答以“跳龙门”之语,果然当年中举,次年进士,传为美谈。清末刘大鹏先生《晋祠志》记录了龙门堑的功能:“是堑系北河决河退水渠,每岁清明节于会仙桥下筑堰决水,其水尽入龙门堑,达于陆堡河。”

我们再来看四川岷江都江堰的分水示意图:

笔者试图把难老泉分水叠加在都江堰分水上,如下图:

1,水源(难老泉),2、南河,3、智伯渠,4、龙门堑(勝赢楼前旧河),5、智伯渠(会仙桥处),6、智伯渠东向直流旧河(已湮未命名河)。

难老泉分水竟然和都江堰完全吻合,是巧合吗?

我们再看岷江水分流入宝瓶口后的走向卫星地图:

可以看出,岷江水进入宝瓶口后主渠流向东北,支渠如孔雀开屏覆盖成都平原,竟然和难老泉晋智伯渠走向、功能一模一样。

上图为晋祠新智伯渠走向。红线为新智伯渠,绿线为古智伯渠。新智伯渠把难老泉水引入硬底村西的古智伯渠故道,继续承担古智伯渠北派功能。

都江堰和新智伯渠开凿的目的和价值所在:即把自然不能北流的水力引向北部较高地势,再利用自然势能,水利覆盖东南地域(成都盆地和太原盆地,地形相似:西北高,东南低)。

都江堰每年春季“岁修”淘河,水由4位置归主河道;智伯渠每年清明节淘河,水由龙门堑进入南派水系。

可以看出,宋代陈知白在难老泉的分水,完全仿照了他的家乡都江堰的做法,达到了和都江堰工程一模一样的功能和效果。陈知白不愧为水利世家子弟、阆州陈氏英杰。

值得注意的是,陈知白在难老泉二次分水在年,在年时,谏官范稹曾就太原統平殿被焚一事,谏言宋仁宗不要再重建。統平殿遗址位置,笔者认为在今东岳祠、文昌宫一带(此地还有一株烧焦古木遗留),陈知白开新智伯渠,北走文昌宫门口,可能包含着以水济火、为重建統平殿做准备的意图。

陈知白只是一个小小县令,敢于在北宋皇室“原庙”(太庙之外供奉皇室的地方)禁苑内动土(赵光义統平殿、刘娥圣母殿皆在此),必然是受皇命而来,其时皇帝还是仁宗,对陈氏家族子弟的水利工程技术非常了解信任,陈知白不辱使命,成功开凿新智伯渠,晋阳故城一带增加水田二万多亩,是为太原盆地的小都江堰。

赵光义毁晋阳城、迁民,二百年后父老犹自“哭向天”(元好问语),罪莫大矣!

陈尧佐,陈知白继开新晋水,再造小江南,功莫大矣!

晋阳遗民恨赵宋,尽掩二陈之功,窃以为可以昭矣!

一家之言,供方家批评指正。

感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