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阿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沁阳文旅融合非遗 [复制链接]

1#


  斗茶,始于唐,兴于宋。


  茶为何要“斗”?一场斗茶会不仅“斗”出茶叶的优劣、茶盏的好坏、茶艺的高低,还是一场茶歌、茶令等与茶相关的文化大比拼。


  年5月30日,沁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在沁阳市王召乡苟庄屯村主办了首届茶文化创意活动——陶屯斗茶。


  陶屯斗茶确有一番风味。


  黑陶技师正在制作《蒸蒸日上》壶王玮萱摄


  首先,陶屯斗茶择址苟庄屯村。别看地方小,这里却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沁阳黑陶文化产业发展的洼地。村内建有沁阳黑陶文化博物馆,围绕这个博物馆,该村正在打造集研发、生产、研学游为一体的沁阳黑陶文化园区。


  好茶配好盏,斗茶“斗”的也是茶具优劣。自唐宋以来,黑陶、黑瓷一直被奉为喝茶的最佳器皿。入茶,沸水冲之,茶香敛于黑陶茶碗内,久久挥之不去。


  因而,在活动中,主办方首先在每张桌子上放置两种茶碗,一种是普通的白瓷茶碗,一种是黑陶茶碗,方便嘉宾“识碗”品茶。


  其次,陶屯斗茶还原古代斗茶场景,打破了人们原有的品茶认知,将诗词、书法、摄影、黑陶文化、茶艺表演、文物鉴赏等文化元素融为一体,以茶为媒,打造了一场文化盛宴。


  在古代,斗茶要有斗茶令,如同酒令,用以助兴。因而,陶屯斗茶会开始前,沁阳籍作家马艳红寄来《陶屯斗茶赋》,内有10首斗茶诗。两位沁阳籍书法家现场挥毫泼墨,书写斗茶令,以文暖场。


  茶人用鼎煮水,水中放盐,水开烫碗、冲茶,边冲边唱: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七碗茶歌》由唐代诗人卢仝所作,其中的经典茶词代表了喝茶的7种境界。沁园始于汉,所在地就在博爱县许良镇、沁阳市山王庄镇一带。千百年来,诸多文化墨客相聚于此,在这里留下风流篇章。沁园不仅诞生了《七碗茶歌》,相传,沁园里曾有“韩茶”“卢泉”等文化遗存。


  沁阳市黑陶文化博物馆内便茶烟缭绕、茶香四溢。前排就座的评委细品着每杯茶。茶汤是否明亮,茶香是否馥郁,茶汤是否顺滑,汤感是否回甘持久,冲泡后的茶底是否舒展鲜亮……每个环节都在彰显茶之道。


  茶人越“斗”越热闹,宾客越看越欢喜。他们说,原以为“斗茶”就是喝茶,哪料想,陶屯斗茶还真“斗”出了文化味。


  一边看“斗”茶,一边参观沁阳黑陶文化博物馆,沉浸式体验黑陶文化,所有来宾都觉得不虚此行。


  看着眼前景,前来参加活动的沁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郑阳赋诗一首:陶屯景色新,水绿一壶春。风光千万里,怜取眼前人。


  而在郑阳看来,陶屯斗茶会意义深远。他将此次陶屯斗茶会称为“乡村版的文化鸡尾酒会和兰亭雅集”,是沁阳文旅行业助企纾困、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他说,疫情下文旅产业如何实现创新式发展,沁阳文旅的想法是: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以厚重的沁阳文化为基,能融尽融,应创尽创,努力打造地方文旅IP,在广袤的沁阳大地演绎“剧本杀”,让沁阳人都能成为这个“剧本杀”的主角,在家门口享受诗和远方的生活,提高沁阳人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增强沁阳人的文化自信,从而刺激文旅消费回暖。


  由此可见,陶屯斗茶会仅仅是沁阳文旅“剧本杀”中的一出好戏,还有更多精彩即将上演。

责任编辑:武聪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