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杭锦美术馆的展览大厅里,内蒙古首场地契展正在这里进行着,来自于全国各地、各时期的千余份泛黄的地契见证了土地的变迁。冯春生作为地契的拥有者,详细地向现场每一位来宾介绍地契的文化背景和自己的收藏经历。
冯春生今年60岁,是地道的杭锦旗锡尼镇人,因为爱好收藏,他家已经摆放不下任何多余物件了,但他又不肯轻易放弃,于是便改收藏纸质的老旧物品,毕竟,纸质的藏品放起来容易,随便一个袋子就可以装下几百张,一个旧皮箱就可以装下所有的地契藏品。“收藏地契源于我在农村牧区收集民俗藏品的时候,偶尔看到村民家的地契,就随便买了一些回来,慢慢研究后感觉地契更有收藏价值,上面的文字、日期和印章都可以真实地说明当时的经济发展和土地往来的运行状态。”冯春生说,刚开始他连地契上的字都认不全,但是为了了解这些地契,他阅读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有不懂的地方还经常去请教镇上的一些老者。“期间,也有人想高价收购这些地契,但是我打算把它们一直传下去!”冯春生表示,这些地契是研究土地历史发展的重要资料,每张地契都记录着一段历史。
为了收藏一份有意义的地契,冯春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在地契当中,尤其是内蒙古的地契比较少,因为这里的地过去属于牧场,只允许放牧不能放垦,在清朝末期以后慢慢开始放垦,清政府为了增加收入就不断地大量放垦,直到全部放开,到了民国以后放垦得更厉害了,所以地契也成了那个时期兴盛的产物。”冯春生讲解道,20多年前,为了得到一份蒙古族的地契,他不惜坐上马车走上两天的路去牧民家收买,如今,对于收藏地契的花费冯春生已经算不过来了。“只要有点钱就拿去买地契,有时还要将其他藏品忍痛割爱卖了换地契。”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地契的历史、文化背景,近日,他从收藏来的一千多张地契里挑选了余张,在杭锦美术馆举办了地契展。“集中展出了从清康熙年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多份(件)地契、文献资料及珍贵文物,真实反映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地所有权制度、土地权属变更及对土地的管理制度,以及这段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状况。”冯春生介绍说。从时间跨度上看,这些地契涵盖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民国,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土地房产所有证。从地域上看,地契涵盖内蒙古、山东、河北、广东、甘肃、陕西、浙江、西藏、新疆等地区以及陕甘宁边区、晋鲁豫边区、内蒙古等地的红色地契(土地证),从文字种类使用上看,涵盖了汉文、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满文、朝鲜文,其中涉及内蒙古及绥远多地的50多张。
在冯春生的讲解中记者了解到,地契分为“白契”和“红契”。在买卖或典当房产时,双方订立的契据,未经官府验证,不具备法律效力,叫做“草契”,也叫“白契”。立契后,向官府交税叫“税契”,交纳的税为“契税”。官府收税后办理过户过税手续,然后在“白契”上粘贴由官方排版统一印刷的文书(即“契尾”),最后在粘贴处加盖州县官印(骑缝章),这样的地契叫做“官契”,也叫“红契”。
地契文书用最真实的文字记录,见证了历史发展的弥足珍贵,反映了历史上民间生活的概貌,还体现出特有的语言习惯、方言特点,反映出乡村演变、地理名称的沿革。冯春生表示,他所收藏的地契不仅有史料和文献价值,还能体现我国传统的造纸术、印刷术和书法、篆刻艺术,最真切地反映出千百年来中华大地上普通百姓的生活面貌,可以让看展的观众了解到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状况,对丰富居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地契收藏,我会一直坚持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地契文化。”冯春生说。
除了收藏地契外,冯春生还把用毕生心血收藏来的各种物件建起了马文化、婚礼文化、酒具文化、游牧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兵团文化等展览馆,冯春生表示,自己爱好收藏,更愿意将藏品之外的历史文化传播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