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在晚霞铺满西天、月亮从东方升起的黄昏,想起包子塔来。
那是个隐在准格尔的大山里、过去叫“崔成寨”的石头村庄,石头院子石头房,石头马桩嵌入墙,用石板铺就的石头路,弯弯曲曲,伸向梯田、井旁等人迹不可不去的地方。这个古朴悠久的村落,安静地隐藏在大山里。它的门前是悬崖峭壁,崖下九曲黄河滔滔流过,对岸是山西省,也能瞭见几户人家。在新路未修之前,包子塔是一个鲜为人知的世外村庄。岁月无痕,它不理睬山外日新月异的变化,只是默默地保留着历史的遗迹。且不说“包子塔”的由来,也不探究崔成寨发生过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单是这清幽的环境,就足以让我们这些文人过客们流连。
和几个老师到包子塔采风,源于文联秉毅老师的邀请,在这里顺表感谢。包子塔地方不大,值得游览的景点却不少。从早到晚,在崔成寨寻访古人生活的轨迹,在古炮楼的木头吊桥上拍照,在千山万仞的黄河湾里泛舟,尤其是崔成寨,简直就是一个微型封闭的社会,吃穿住行所用的生活材料,大部分都是自家生产制造,勤劳是家庭兴旺之根本,也是不竭的民间智慧之源。而生活在高科技下的现代人,似乎离勤劳越来越远。
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傍晚时分的包子塔。晚饭毕,几个人坐在窑洞前的石头台阶上纳凉,环顾四周,石头地面石头墙,四合院子红门窗,眼前一苗树,头顶一轮月亮。大门外有人声,仔细听又感觉很遥远。有人说,那是河对岸的山西人在说话。俞胜老师提议,天色尚早,不如出去走走。于是和俞胜老师、小魏三个人沿着石阶去散步。路两边有菜园,有果园,菜蔬已经吃过头茬,葡萄开始上架,海棠早已挂果,我不由得赞叹道,这么丰满的田园,多适合住下来写作,他两也笑着说是。走到崖畔,脚下是一块凸出的巨大的岩石,有木头栈道围栏。看那黄河水也不浑浊,从窄窄的河道,流出了一张形象的太极图。两岸陡峭石壁,有无数水鸟在那崖壁上筑巢,将夜未夜,正是倦鸟归巢之时,它们在水面上盘旋,呼儿唤女的鸣叫声一片。站在河边,手扶木头围栏,暮色四合,月亮是黄河湾挂起的一盏灯。对面山上就是山西省的偏关县,有几户人家也渐次亮起了灯火,一条打渔船慢悠悠地靠了岸,船上的人唱着歌。彼时,明晃晃的一轮月亮在水中投影,流水脉脉,烟霭笼罩着群山。
俞胜老师对着群山大声喊:“嗨~~!”
回音就在山谷久久回荡:“嗨~~~!”
高悬的月亮,缓缓的河流,久远的回声,孤独感突然汹涌而至,忘记了身处何处,今夕何年。谁也不说话,默默地对着这黄河明月,如果此时有酒,该是一樽还酹[lèi]这河中明月。我不由得叹了口气说,回去吧!三个人拾阶而上,绕路返回。
路边的高台上有一户人家,院子里的炉子上火光熠熠,上面的锅里不知炖煮着什么,檐下坐着几人,抽烟聊天。崔成寨的石头大门黑兀兀地挺立着,门内那些排在台阶上的石头房子高低错落,矗立在黑色的树影中,散发出一股神秘气息,安静的没有一丝声响。一百年前,这一片古宅子是集酒坊、油坊、磨坊、织布坊、书房、郎中房、救济房等等功能齐全的大户人家。每到晚上,各屋灯亮,院内走马灯似的人影,下人们各干各的营生,主人们在上房晚膳。这时门环响了,住在门房里的看门人打开门,发现是来乞求救济粮的村民。看门人不敢自作主张,忙禀告了主人崔老爷,崔老爷叹了一口气:“年馑[jǐn]不好,就按老规矩办吧。”看门的把来人领到救济房里,炕上的簸箕里放着炒熟的黑豆,看门的对那人说:“你先坐下吃点黑豆吧,我去请示老东家。”看门的出来关上门,走出去几步,又蹑手蹑脚地返回来,从隐蔽的窗孔向里看,如果那人吃黑豆不去皮,他就会得到救济粮,如果那人吃黑豆去皮,他就会空手而归。这是崔成寨多年立下的规矩。为富有仁者,生活自当勤俭节约,积善行德,救济的也都是那些真正需要救济的人。我不仅为古人的善举和智慧赞叹。
此时,崔成寨一片沉寂,属于它的故事,都成了过往。我是一个游客,今夜踏月归来,在月光下,水岸边,包子塔,逆着时光,远离红尘繁华,来到这个古朴的村落,让奔忙的脚步停下来,过从容不迫的生活。想起那句老话,此处心安是吾乡。这么养心的地方,适合带爱人来……
—THEEND—
转载须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作者:张秀
责编:杨阳、李荣▏校对:白倩